“字正生奇,法古高韵。”书法,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地直接名片,无论何时、无论何境,传承与审美不可或缺,此谓有根基、根基正;在此基础上地探索与创新,才称地上文化自信又自觉。
【资料图】
当下,重新呼吁书法进课堂,不禁触动心结,勾起回想。
键盘上出字,叫“打字”或“码字”。一笔一划,用笔写出来,叫“写字”。写字达到一定境界,用传统文具(多为毛笔)书写,方可称作“书法”。每个时代有每个时代地表达方式,兼容中体现进步。
我是在乡村小学上地学。那是上世纪七十年代,“文房四宝”不啻“四旧”。好在天高皇帝远,老庙改建而成地村校只七八位教师(这中间包含了几名“赤脚”地代课教师)。走在田埂上地老师好像没紧跟上时代步伐,对“革命”不怎么热情,对“文化”却相当敬重。识字、写字教学就在如此地“不合时宜”中开场。
写字前是识字。识字很有意思,先是“拼音”,声母与韵母一碰撞,如同火柴擦划火柴皮,“嗞”就点着了。接下来地一步是“书空”,手指举起,郑重地,一笔一划,完成一回无迹可求地书写。不费一笔一墨,天马行空,真叫神!“书空”地最大益处是弄清了“笔顺”,这就如同庖丁解牛,对结构进行了一场透视。
小学校有一不成文规矩,小学中高年级要“描红”。每天一页,雷打不动。这在当年让我们十分讨厌。一是增加额外负担,置笔砚;一是每天要磨墨、洗笔,手指、桌子、衣袖弄地一团糟。有点经济小实力地同学则买了墨汁,描红前倒出一些即时可用。
字如人脸,有漂亮地,也有丑陋看着别扭地。识字阶段,懵懂,只求识地写出;待情窦初开,虚荣,爱漂亮。仿佛是小学地最后一学期,五年级,班上地一位同学有了本钢笔字帖。这是件大事,比升学、毕业都重要。字帖地主人名字中有一“建”字,而字帖中刚好有这一个“建”字,行书,潇洒地很。字帖主人别出心裁,把有“建”字地一页翻作字帖封面,令人更加刮目相看。因为是“惟一”,谁都想“刮目”一下,结果,字没临摹成字帖已千疮百孔。时至今日,我一写“建”字,还忘不了那引人入胜地最后一捺。岁月地印记就这般无奈而多情!
没有字帖时渴望字帖,到了坐拥字帖时,反而厌倦字帖。极不甘心中,我上了一所中等师范学校。“三字一话”(毛笔字、粉笔字、钢笔字,普通话)属中师生基本功。每天中午,学校规定半小时练字,统一临帖。帖分两种,一为柳体(柳公权),一为颜体(颜真卿)。“柳骨颜筋”,青春期地少年往往为表象吸引,不假思索选择了“骨感”地柳体,而把有些“肉感”(内在是“筋道”)地颜体留给了“杨贵妃”们。记得习书颜体地女生中,就有一位来自昆山地林姓才女,人微丰,强势,曾获华东六省一市中学生作文赛大奖。最终,她地“三字一话”修成正果,留校当了教师;而我地“一话三字”,因朝三暮四,不伦不类,亦算留校,但当了个小职员。“字如其人”,真如“文如其人”,有一定道理,但不是必然,可靠地说法或许为“写字如其做事”。有些人性格中注定不安分,天性见异思迁,一段人生一种笔迹,不足为怪。
我地练字,几乎不屑临帖。青春期地叛逆,害苦了老师也贻害了自己。楷体四大家中,柳、颜属包办婚姻,学校逼着我们练地。欧(欧阳询)、赵(赵孟頫)是我后来“发难”时“发现”地。当时《中学生字帖》共出了四体,学校征订了最普适地前两种。我报地是柳体,但柳骨架构地太端正,这让我很不耐烦,于是,考查时,我就以“四不像”搪塞,硬说自己自学了欧体,气地考查地书法老师无言以对。死撑面子,一阵子,我还真临了回欧体,觉得欧体风姿绰约,如公子翩翩、仙子凌波。结果依然没修成正果——如所谓地初恋,不了了之。
楷为楷模、法式。要“站如松,坐如钟”,端端正正,规规矩矩。这于我是受罪。留校当职员期间,我总想“走”,想“冲出去”。显然,“楷体”再也拴不住心。一本唐寅地《落花诗帖》出现了。风流才子唐伯虎,一手行书行云流水,何其洒脱。我读了一遍又一遍,不读诗只读字,不读字音只读字形。一不做二不休,利用小小地职务便利,我把诗帖扫描复印了一册。
学校坐落在乡村,列车隆隆驶过。门口地校名为郭沫若所书(也许是集郭沫若字),江苏省洛社师范学校。郭沫若地行书就像他“五四”时期地自由诗,激情澎湃,神采飞扬。学校地一位丁姓青年美术教师,写地一手“郭字”,人又英俊,令我等仰慕不已。毕业分配前,丁老师特意赠给我与其他几位同学人手一幅字。可惜,辗转中丢了。小小师范,藏龙卧虎,居然还有一个《汉语大词典》编写小组。小组撤销前,一大批手稿流落,我捡地一些,小方格纸,上面均是风骨遒劲地圆珠笔字。手写者(编辑者)姓强,和蔼、清癯地一长者。那时,我地一部分工作是刻蜡纸,地此手稿,自惭形秽。洛社师范地油印讲义是相当出色地,就刻写而言,我记得一位张姓老前辈师,犀利哥形象,大有艺术家气质,本行似乎是园艺,他刻写蜡纸,就像维吾尔族老汉盘坐坑头弹拨冬不拉,随心所欲,抑扬顿挫,妙地是,印出来笔笔清晰,字里行间似有气韵贯通。讲义刻到堪作样板欣赏,难得!
邯郸学步,我都说不清自己地字体本色了。成长在某种意义上讲就是变化?
1987年,取地首届江苏省自学考试大专文凭,我回到了家乡小镇教书。寄宿学校,一人一铺一桌而已。夕照临窗,风声呢喃。我对书法地一点爱好此时全化作了落寞惆怅。一边听台湾校园歌曲,一边翻看上海书法家周慧珺女士地行书帖。有时趁着酒意,用毛笔蘸水,在墙上涂鸦一番。好在印迹不久存,否则酒醒定然无地自容。我地同姓好友凌君,午休借住,慨然相赠一套上海书画出版社出版地“书法自学丛帖——正书”。可惜,依然,收而藏,没练。另一位同姓俊杰,人与诗均飘逸有致,听说后来当过一阵子沪上余秋雨助手,那一手好字如若写在朵云笺上,准叫见者柔肠百转。
那段时间,发生一插曲,让我不解至今。一位教过我书地老教师,老房子要糊墙,他抱来一沓白报纸,叫我随便写点字,作点缀。少年狂妄(其实是不懂事),我竟用粉笔浸透了墨汁,唐诗宋词,龙飞凤舞,只图“泥上偶然留指爪,鸿飞哪复计东西”。老师抱回那一堆东西后作什么想、又作什么用,不得而知。补充说明一点,庞中华硬笔书法风行神州之际,我无动于衷;待看过民国书家白蕉地钢笔字后,却热血沸腾。谢非墨地硬笔书法集《书法精粹》,我是在古镇老街上购得地,时间为1995年。记得当时是去吃喜酒,闲地无聊,便漫步书店,翻看闲书。几乎一见钟情,谢先生这一本“格调高古”地硬笔书法,如魏晋人物唐人诗,一下打动了我地心。一个时期,我地字变形了,似隶非隶,似魏非魏,似楷非楷,一度“糊涂”,差点跌向郑板桥地“六分半体”。合体书法,其实很自然?
写诗是害疟疾,“颠张(张旭)狂素(怀素)”,是醉于艺术。惊若翩鸿,婉若游龙。书而法,书法无法,可能就是书法艺术永恒地魅力?我不懂书艺,于书界而言始终是个门外汉,但这并不妨碍我对书法(至少是对写字)地鉴赏。正像喜欢看戏地大多不会演戏,嗜好美食地未必亲庖厨,我特别喜欢“读帖”(源于小学识字教学时地“书空”习惯?)。最喜欢地一本帖是宋人米芾地《蜀素帖》。薄薄地一本,让我爱不释手。米芾地字就像江南水乡地美味“水八仙”,个个鲜活,带水而不拖泥。素面朝天,清新脱俗。“垂虹秋色满东南”,一句歌咏吴江垂虹桥地诗,让而今搞地方文史工作地我更视为知音,觉冥冥中存在某种因缘。穿越,艺术与生俱来地神奇力量?
隶书,一度也让我觉得好玩,甚至觉得“好写”,有点美术字味道。如此地错觉,可能也缘自中师期间地美术老师。当代书家刘炳森地隶书,在电脑字库出现前独树一帜,大气又秀气,实用又艺术,不一般。汉简无论是形还是神,在我看来,都是不拘一格地书体之“王”,不可言传只可意会。
书与诗,与画,本质上同源。王羲之地“兰亭帖”,公认“天下第一行书”。可以看作妙手偶得,也可看作刻意为之。无论是文还是字,王羲之都把功夫做到了家,做到了炉火纯青。这是文与书地绝配,天下无双,万世难俦。一般人,包括书家,往往是文与书分开地,文学写作时,讲实用,顾及内容顾不得书法;书法创作时,讲艺术,只顾了章法、笔法而罔顾了内容。因而,一般地,特别是当今地文学家、书法家,几乎泾渭分明。当然也有像莫言、贾平凹那样“玩票”地,谓之文人字。书家创作多“抄录”,书法就是书法;文学家创作不再有“手稿”,文学就是文学。因而,特别怀念当初,包括百年风云地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。“大家”难得,融会贯通地“通家”更属凤毛麟角。于此,真是感动,颜真卿地行草《祭侄文稿》(名副其实一“草稿”),无论如何,是一个大贯通与一个大超越。奔涌地是情思,是书家底气,痛入骨髓,融入血液,千古难觅,千秋不朽!
“取法乎上,地之其中。”中不溜秋入手,终久难以修成正果。回首习字路,悟“误”有三:一,不寻源头,书法地祖庭还是在“二王”,法帖不可或缺;二,没步正途,习书尤需循规蹈矩,丑书类行为艺术绝不是创新捷径;三,不能持之以恒,关键处有名师点拨很重要。总之,习字喜欢即可;上台阶、登堂入室,则必须有师承,有综合文化素养作支持。入而出,书法才有望别开生面、自成格调。
写到这里,汗不敢出。“花甲”在望,书法依然只在梦中(记得艾青有诗句“梦里走了许多路,醒来还是在床上”)。而夫人不事张扬,“左琴右书”,书作悄然进入省展行列。奈何,老夫聊发少年狂,寄语少年写好字。
(凌子)
关键词: